2018年8月29日星期三

香港理工大學 技術前沿 (2018年7月號)

用於全聚焦光場相機的智能三維成像系統

拍攝及重現逼真立體影像

 

過去,人們對在平面上看到立體效果一直感到著迷。早於1910年代,電影愛好者已開始佩戴經典的紅藍色眼鏡去欣賞立體電影;此後,科學家繼續努力不懈,在過去幾十年間,立體影像技術一日千里,從紅藍色眼鏡及偏光眼鏡,到主動式快門眼鏡及最新的裸眼3D科技,現在的3D立體影像不但能在電影院或電視上播放,也能在平板電腦和智能手機上重現。不過,由平面轉換的3D影像畫質往往欠佳,因此工業及系統工程學系的李榮彬教授率領研究團隊研發「全聚焦光場相機的智能三維成像系統」。此系統能有效記錄場景中物體的深度信息,經電腦的影像處理和運算後,能夠在虛擬實境眼罩及3D電視上重現逼真而準確的空間細節。這次我們特別請來研究團隊的成員,科學主任李莉華博士為大家剖釋這項突破性技術。

從不同角度收集深度信息
人類的視覺能意識到深度和立體感,全因左右眼能從稍微不同的角度觀看同一場景。市場上也曾推出模仿人類立體視覺的雙鏡頭立體相機,那為什麼團隊研發的成像系統需要捕捉更多角度呢?不是兩個影像就能構成立體嗎?李博士解釋說:「理論上,只需把兩部攝影機稍微分開擺放,同時拍攝同一場景,即可重現立體效果。不過,這樣只能提供從單一角度所看到的景物深度關係,換句話說,觀眾只能固定在單一位置觀看顯示屏,若頭部稍稍移動,立體效果便會出現破綻。我們研發這套智能三維成像系統的目的,是希望能夠拍攝出高質量、深度信息豐富的3D影像,並於虛擬實境眼罩及可從28個不同角度觀看立體效果的裸眼3D電視重現。從更多角度拍攝,就能產生更完整的深度圖,從而提高立體效果的精準度和逼真感。」

龍蝦視覺
光場攝影是指從不同角度同時拍攝同一場景,實行的方法有多種,例如在相機前放置微透鏡列陣,或者同時使用多部攝影機。不過團隊研發的成像系統採用了截然不同的方法,靈感來自龍蝦眼睛的結構。原來龍蝦的眼睛結構與人類不同,人類的眼球把光線折射再聚焦在視網膜上,龍蝦卻把光線在窄長的方形鏡管內不斷反射,就像萬花筒一樣。李博士補充說:「我們設計的鏡頭附件內含一個長方形鏡管,它可產生九格畫面,其原理就像九部相機排成九宮格一樣,能同時從九個不同的角度拍攝相同場景。這鏡頭附件當然比九部相機輕便得多,而且要同步控制九部相機的快門也不容易。」
研究團隊開發了兩款鏡頭附件:一款適用於單鏡反光數碼相機,另一款適用於智能手機;有了後者,基本上任何相機也能變成光場相機。系統軟件會把傳感器捕捉的九個圖像或視頻,加以分析、處理和修正,再演算出完整的深度圖,以及景物之間的空間關係,最後重現場景。3D圖像或視頻能以雙畫面並排格式輸出,適用於VR眼鏡,亦可以單畫面格式輸出,適用於裸眼3D電視。李博士指:「圖像拍攝的原始解像度為全高清1920 x 1080像素,但軟件能把輸出解像度提升至4K(3,840 x 2,160像素)。」 
2018年4月,「全聚焦光場相機的智能三維成像系統」於第46屆瑞士日內瓦國際發明展中榮獲評判特別嘉許金獎。
原文:

 end.
 

 

沒有留言:

發佈留言